第17章 应对隐忧(1 / 2)

长安,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,在朝阳的映照下,金色的光芒洒落在大明宫的琉璃瓦上,折射出耀眼的光辉。然而,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之下,一场围绕着皇位的暗潮正在悄然涌动。刚登基不久的李旦,端坐在龙椅之上,眉头微微紧锁,心中隐隐感觉到一股来自弟弟李显的危机,如同一朵不祥的乌云,正缓缓向他逼近。

李旦深知,李显深得太后宠爱,在朝中也不乏支持者,其潜在的威胁不容小觑。于是,他决定召集自己的心腹内阁成员,共同商讨应对之策。不多时,陆象先、魏知古、宋璟以及越国公罗昌纷纷步入殿中,他们神色庄重,向李旦行君臣之礼后,静静地等待着皇帝开口。

李旦目光缓缓扫过众人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诸位爱卿,朕近日隐隐察觉到李显对朕的皇位构成了威胁。他深得太后宠爱,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势力,朕担心他会做出不利于朕的举动。今日召你们前来,便是想听听你们的高见,如何应对这一潜在的危机。”

陆象先率先站了出来,躬身行礼后说道:“陛下,依臣之见,当务之急是要密切关注李显的一举一动。丽景门作为朝廷的情报机构,有着广泛的眼线和情报网络。陛下可责令丽景门加大对李显的监视力度,确保能及时掌握他的动向,一旦他有任何不轨之举,我们便能迅速做出反应。”

李旦微微点头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陆爱卿所言有理,密切监视李显的动向确实至关重要。只是,若仅仅监视,而无其他应对之策,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”

这时,魏知古向前一步,说道:“陛下,除了监视,我们还可催促武太后,让李显尽快就藩。李显一旦离开京城,便远离了权力中心,其影响力自然会大大削弱。而且,就藩之地一般偏远,他在那里难以形成对陛下的威胁。”

李旦轻轻皱眉,说道:“魏爱卿,催促太后让李显就藩,谈何容易。太后对李显宠爱有加,未必会轻易答应。”

宋璟见状,上前说道:“陛下,虽然此事困难重重,但并非毫无办法。我们可从太后关心大唐江山社稷的角度出发,向太后陈明利害。告知太后,让李显就藩,一则可让他在地方上历练,增长治国理政的才能;二则可避免兄弟之间因权力争斗而产生嫌隙,影响朝廷的稳定。如此,或许能说服太后。”

李旦微微颔首,说道:“宋爱卿此计,倒是可行。只是,即便李显就藩,朕也不能掉以轻心。朕还需稳固自己的地位,让天下臣民看到朕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决心。”

越国公罗昌向前迈了一步,恭敬地说道:“陛下圣明。陛下若想稳固地位,就必须在政绩上有所成就。如今国家虽无大的战乱,但民生、经济等方面仍有诸多可改善之处。陛下可推行一些利民政策,如减轻赋税、兴修水利、鼓励农桑等,如此,既能赢得百姓的民心,也能彰显陛下的治国之才。”

李旦眼中闪过一丝光芒,说道:“罗爱卿所言极是。朕登基以来,一直想为百姓做些实事,只是诸事繁杂,尚未有明确的方向。今日听罗爱卿所言,朕心中已有了主意。”

陆象先接着说道:“陛下,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,还需注重宣传。让百姓知晓陛下的良苦用心,同时也能提升陛下在朝中大臣心中的威望。如此,内外兼修,陛下的皇位必将更加稳固。”

李旦满意地看着众人,说道:“诸位爱卿皆是朕的肱股之臣,所言句句在理。朕决定,一方面责令丽景门密切监视李显的一举一动;另一方面,由朕亲自向太后进言,恳请太后让李显尽快就藩。同时,朕会着手制定利民政策,在政绩上做出一番成就。”

众人齐声说道:“陛下英明,臣等定当全力辅佐陛下,共保大唐江山社稷。”

数日后,李旦精心准备,前往太后宫中。太后端坐在凤榻之上,神色平静地看着李旦,问道:“旦儿,今日前来,所为何事?”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